本篇文章3600字,读完约9分钟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今年并不轻松。在内外压力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度下降,从第一季度的6.4%降至第四季度的6.0%,全年同比下降6.1%,比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当然,随着第三季度以来宏观反周期政策的深入发展,以及年底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订,逆风而行的中国经济终于在年底看到了稳定的曙光。自第四季度以来,信贷数据率先企稳,融资结构得到改善。11月,工业生产开始在低位反弹。12月,进出口贸易增速超出预期,部分高频数据也有所改善。展望2020年,这种稳定趋势能持续下去吗?如何选择宏观政策?
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改善对外贸易繁荣
回顾2019年,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外部因素是中美经贸摩擦的意外升级、关税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关税税率的不断提高,这对全球经济疲软下本已脆弱的外部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以美元计算,201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下降0.5%,进口下降2.8%,而2018年分别为12.6%、9.9%和15.8%。新的出口订单和出口交货值的明显下降进一步传递到制造业的生产和投资端;据笔者统计,2019年,出口相关行业的制造业投资均同比减弱。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美贸易协定》第一阶段已于2019年底初步达成(并于1月15日正式签署)。改善外部环境对外贸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中美达成协议的乐观预期,11月份进出口增速略有改善;12月靴子落地后,当月进出口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尽管12月份的高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2018年底基数效用较低的影响,但中美之间的第一阶段协议提振了出口,这已反映在之前的数据中;例如,中国矿业制造业pmi指数在11月和12月保持在涨跌线以上,新出口订单的反弹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去年11月以来,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也开始大幅上升,出口交货值增速自去年12月起已恢复正增长。
以美元计算,12月份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16.7%。具体来说,出口类别中的服装、纺织品和机电产品都表现良好;对主要地区的出口增长率也出现反弹,其中对东盟的出口依然强劲,12月份同比增长27.4%。在进口类别中,12月份农产品同比增长37.9%,在生猪价格上涨的影响下,肉类进口大幅增长,推动了美国大豆等进口商品的复苏;此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增速也继续上升。
当然,中美贸易大幅改善需要时间。据统计,12月份对美出口增速回升至-14.6%,为2019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出口环比继续下滑,仍不如2016年同期。在我看来,由于2500亿美元的关税尚未取消,预计对美国的出口将继续受到“微弱的修复”。
这项政策力度很大,到年底,它终于稳定下来了
除了中美在第一阶段达成的有利的经贸协议外,宏观政策自第三季度以来也得到大力实施。截至2019年底,信贷、工业生产和制造业投资等指标已经稳定。总体而言,与之前的低迷表现相比,经济数据有了显著改善,阶段性稳定趋势可能已经形成。具体来说:
首先,信贷形势率先好转。自9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实施了全面的RRR减息、mlf减息和lpr股改,并积极开展omo操作以稳定资本。在一系列行动下,金融机构的信贷供应在第四季度显著增加。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在企业信贷供给结构中的比重在12月份大幅回升,被视为经济稳定的信号之一;此外,基于市场的成本降低也开始生效。根据孙国峰披露的数据,代表实际融资成本的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12月份降至5.74%,较9月份大幅下降22个基点。
其次,工业生产触底反弹。工业增加值11月跃升至6.2%,12月升至6.9%,与发电用煤、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高频指标所指趋势一致。早期拖累生产的外部需求已经改变。12月份,出口交货值增长率恢复到正值(0.4%);最近电机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出口预期的提高所驱动的。在工业方面,汽车产量继续提高;非金属矿产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工业保持高速增长,钢铁和水泥产量不仅增长迅速,而且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工业生产的稳定性比较明显,短期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第三,房地产投资保持弹性,而制造业投资反弹。房地产方面,2019年投资增速喜人,全年达到9.9%,接近两位数增长;虽然12月份已降至7.4%,但新开工量增速仍为8.5%,建安仍在提供支持。房地产投资仍有弹性,2020年的下降将相对温和;风险仍然存在于销售方面。虽然201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下降了0.1%,但考虑到二手房,市场降温应该会更加明显。此外,尽管地位仍较低,但制造业投资的反弹仍是一个亮点,1-12月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反映了近期工业生产的稳定和企业利润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再次下滑,从1月到12月,增长率降至3.8%,未能延续11月的上升趋势。
当然,消费仍然不容乐观。尽管12月份的名义社会零增长率与上月持平,为8.0%,但实际增长率已降至4.5%的创纪录低点。在购物季节,12月份相关类别的增长率下降,包括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化妆品、家具等。,而汽车和石油类分别上升至1.8%和4%。目前,虽然市场强调汽车和房地产消费在后周期时期有所改善的可能性,但目前居民消费不足仍是现实,任中市要拉动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0年宏观政策如何调整?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2020年总体持乐观态度。当然,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短期经济改善的可持续性仍然需要政策支持;中长期经济担忧依然存在。在2020年,宏观政策仍应谨慎选择并精确实施。具体来说:
在我看来,确保房地产的稳定是一个主要的先决条件。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高层官员一再强调,“不应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短期手段。”最近,中央银行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他们将继续严格控制房地产融资,目前正在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防止重大起伏。目前,房地产市场仍与中国经济增长、居民财富、金融市场等密切相关。房地产与经济的逐步脱钩是一个中长期过程。短期而言,相对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仍对整个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是2020年的工作重点。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部署来看,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超低增长率显然已经引起了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未来能否得到提振仍取决于宏观政策的支持,如大规模发行专项债券和定向运用货币信贷支持。
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在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被设定为稳定、灵活、适度,这意味着改善实体融资需求、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宽松局面将在短期内持续;如果央行在新的一年开始时宣布RRR全面降息,预计今年还会有1-2次RRR降息,在mlf和omo的配合下,预计lpr将继续小幅下调。
财政政策将更加强调开源节流。在减税、减费和债务的压力下,2020年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虽然税收减少,特别债券大量发行,但支出增长率却大幅上升。当前的财政收支不仅面临压力,而且未来的债务偿还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一方面,当前的政策要求金融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日益收紧预算约束。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财政必须更加注重开源节流;特别是要逐步落实规范税收征管的相关制度。
此外,2019年的经验可能表明,依靠传统的短期需求管理手段可能会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要确保中长期增长,仍有必要挖掘新的潜力,探索新的增长点。例如,尽管当前社会零的表现不佳,但服务消费和下沉市场近年来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在政策方面,有必要尽快改善消费和流通领域(如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在第一阶段的中美协议中。随着中国的签约和对美进口的增加,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以5g、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数字经济正在崛起,这也是机遇。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中长期实效
当然,在内外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下,中国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这意味着必须在短期稳定增长与长期推进改革和风险防范之间进行权衡。更迫切的是加快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具体来说: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使改革能够在部署中付诸行动,取得实效。继续坚持以供给面结构改革为主线,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土地改革、金融供给面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特别是,改革要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体制性障碍,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的活力。如果上述工作能够取得实际效果,将会获得更大的中长期效益。
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应继续以开放应对孤立主义,实现竞争中立原则,优化经营环境,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治理能力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沈建光:12月企稳初现 2020年政策如何抉择?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