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3字,读完约9分钟
《时代周刊》记者虫火谷
2020年,高校上市公司高调改革进入实践阶段。
1月3日,复旦华福(600624.sh)宣布,控股股东复旦大学计划将公司1.28亿股股份转让给上海奉贤SASAC的子公司峰头集团。交易完成后,复旦华福的实际控制人将由教育部改为奉贤SASAC。
复旦华福于1993年1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它是第一家由高校控股的上市公司。事实上,其控制者的改变具有象征意义。
1月2日,金奎大基因(002030.sz)宣布公司控股股东中山大学计划将仲达控股100%的股权无偿转让给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具体转让事宜需由中山大学与广州金港集团协商确定,并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手续。
2018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企业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企业制度改革,坚持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上市公司改革正在加快。
目前,许多a股公司的校企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近期步伐明显加快。据《时代周刊》记者统计,截至目前,高校已有多达18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控制权改革并启动了改革。
强化“剥离”
根据教育部文件,高校企业制度改革应在2018年试点,2020年全面推进,原则上在2022年底前完成。
当前高校的改革主要包括停办、停办、合并、转制和留校,而上市公司的改革模式大多属于“转制”。根据目前的运营情况,从高校剥离出来的企业不再附属于学校。学校享有收益权,但资产权属于平台公司,这类似于SASAC设立的公司的集中监管。
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浙江大学网络新(600797.sh)、中和科技(000925.sz)、盛大沃尔特(000915.sz)和博运新材料(002297.sz)的实际控制权相继发生变化。
2019年7月8日,浙江大学新控股股东——网信资本、彭敢科技、图灵电脑、荣顺投资、郑源集团的股东确认,各方一致行动关系解除。
由于股权过于分散,网信集团的实际控制人由浙江大学变为非实际控制人,浙江大学的网信也变为非实际控制人。
没有真正的控制者,包括浙江大学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和科技。
“尽管控制权发生了变化,但与浙江大学的关系没有改变,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2019年8月,浙江大学网的一名新高管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还包括清华控股旗下的蒂奇环境。
2019年11月11日,蒂奇环境宣布安雄管理委员会和安雄基金将持有控股股东蒂奇控股26.45%的股份,与清华控股在蒂奇控股的股份相同。因此,蒂奇控股将没有实际控制人,蒂奇控股下的上市公司将成为没有实际控制人。
2019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子公司“唯教育”(600661.sh)也变成了“无主”状态。
2019年1月30日,唯教育宣布:“公司前三名股东已向上海证券交易所作出解释。目前,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大股东与其一致行动者的持股比例差别不大,他们都保持独立的决策权,没有一致行动关系,不能决定半数以上董事会成员的选择。因此,董事会认为公司目前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股权向地方国有资产转移的过程是最平稳的。
2019年7月15日,博云新材料宣布完成实际控制人变更。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博云新材料的最大股东,通过引进湖南项星投资控股集团增加资本,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由中南大学改为湖南省国资委。
2019年12月30日,盛大华宣布,公司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签署了国有产权无偿转让协议,将山东盛大实业集团(包括其关联企业)100%的股权转让给山东国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如果此次股权变更最终获得批准,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山东SASAC。
也有一些高校把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变成了私人资本。
2019年11月15日,华中数控(300161.sz)宣布公司控股股东由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阎志及其协同行动Zall智能制造(武汉)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更为阎志。
阎志控股的Zall部门还拥有在港上市的Zall智联(02098.hk)和中国贸易集团(01719.hk)以及美国上市公司兰亭吉士(litb)。成为真正的控制者后,阎志发表了署名文章《扎尔为什么投资华中数控》,称他将全力支持华中数控的发展。
进展是不同的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实施,目前a股高校上市公司不到30家,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总市值约3000亿元。
在上述高校上市公司中,清华大学的资本平台改革最有意思。自1997年同方(600100.sh)成为清华第一家上市公司以来,紫光(000938.sz)和诚志(000990.sz)先后上市。
2003年,清华大学整合了清华的产业,成立了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清华控股。
目前,清华控股拥有三大资本平台:紫光、同方、蒂奇,包括同方、诚志、紫光、紫光国威(002049.sz)、紫光学达(000526.sz)、(000590.sz)、环境、陈安科技(300523)。(
数据显示,2018年,清华控股在国内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37位。
2020年,清华大学领导下的校企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1月2日,同方股份披露了股权变更的消息。根据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清华控股将直接持有的7.63亿股表决权委托给了CNNC。表决权委托后,公司控股股东由清华控股变更为CNNC资本,实际控制人由教育部变更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对于暂时没有明显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清华控股选择了公开招标。
2019年9月,成智有限公司宣布控股股东清华控股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公司控股股东成智科荣100%的股权。如果转让完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发生变化。陈安科技控股股东青空创投(也称“青空部”)也在同年11月公开征集并转让了其全部股份。
紫光系统的改革相当坎坷。
早在2018年10月25日,紫光就宣布清华控股终止与苏州高铁新城和海南联合的转让合同,即紫光集团36%的股权转让,并由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全资子公司深圳投资控股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投资控股”)取代。
根据公告,转让完成后,紫光集团将被纳入深圳投资控制有限公司合并报表,实现深圳投资控制对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
截至2019年8月9日,紫光集团下属主要上市公司紫光国威、紫光股份和紫光雪达发布公告。实际控制人清华控股、紫光集团和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终止协议》,决定终止紫光集团部分股权向深圳投资控制的转让。清华控股仍然持有紫光集团51%的股权,并且仍然是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除清华系外,目前北京大学本部还有4家a股上市公司,分别是方正证券(601901.sh)、方正科技(600601.sh)、中国高科技(600730.sh)和北京大学医药(000788.sz)。
方正集团是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中,方正集团排名第160位。
2019年12月3日,北京大学四家上市公司共同发布公告,说明联合实际控制人方正集团拟引入大型央企作为战略投资者。
例如,北京大学制药表示:“根据中央政府关于高校附属企业制度改革的有关安排,北大资产有意引进大型中央企业作为方正集团的战略投资者。目前,战略合作伙伴和具体的交易计划尚未最终确定,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最终确定,方正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可能会发生变化。”
校办企业的诞生服务于“生产、教育、科研”的国家战略。高科技一直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闪亮标签。华中科技大学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是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大学。
2000年6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的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000988.sz)上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大学上市公司。2011年1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的子公司华中数控上市,成为校企合作创业板的第一股。仅仅三个月后,学校旗下的天宇信息(300205.sz)也登陆了创业板。
除华中数控实际控制人变更外,2020年1月5日晚,华工科技宣布公司高级管理团队用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增持23.67万股,增持完成后,共持有公司股份97.57万股。
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增加形成对比的是,控股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2020年6月9日前减持不超过2011万股的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此外,华科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天宇信息也于2019年11月19日宣布,控股股东计划在6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5%。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高校第一股易帜 校企改制再提速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