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6字,读完约4分钟
2018年开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2019年7月1日,最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上海居民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同时也表达了一些担忧。除了对垃圾分类缺乏了解外,他们还对监督和处罚措施表示怀疑。
支持垃圾分类,摒弃形式主义
根据对许多试点地区的调查,83%的人非常支持垃圾分类,并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11%的人说他们愿意支持,但不想影响他们原来的生活。6%的人认为这件事对环境保护没什么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热情仍然很高!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地区,每个人的参与率并没有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那么高,而且经常出现反弹。经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一般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仔细的分类,但发现收集公司没有进行分类收集,大大挫伤了居民的参与热情;第二,所谓的智能设备投入到一些住宅区只注重形式主义。引入智能设备是为了引入不符合居民生活习惯的智能设备。此外,由于箱子体积小和运输不及时,垃圾经常堆在垃圾桶外面,破坏了居住环境。第三,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垃圾的特点,很难照搬国外的定点送货方式,给居民带来很大不便。
这三点反映出中国的卫生系统相对不成熟,更加依赖劳动力和相对较高的成本。造成了“节能省钱”的“一锅”卫生运行模式,互联网大数据与智能设备集成的熟练程度不高。然而,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垃圾分类在我国的推广。
吸收国际经验,结合先进技术,符合中国特色
根据中国垃圾收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与日本、欧美等国家不同,在推进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国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并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居民的垃圾分类道路。
例如,在日本,家庭主妇在社会结构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平均来说,每天要花40分钟到1小时来分类垃圾。欧美等国家也有相对分散居住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定期分类收集和运输的主要方式。中国家庭主要是双职工夫妇,居住密度很高。与许多国家的经验相比,学习美国的现代机械化模式可能更适合减轻居民的压力,实现分类目标。
同时,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不同国家垃圾成分的差异,尤其是湿垃圾的比例和复杂程度的差异,这也是我国垃圾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根源。我国餐厨垃圾的比例平均在50%以上,成分复杂,各省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然而,在欧美,厨余垃圾的比例一般在11%左右,而且成分相对单一。成分的特殊性也导致了欧美分类模式和后端处理技术的调整。
此外,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国家质量。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部分垃圾分类自提出以来已有20至3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许多痛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经历同样的痛苦来反映国家的质量。他们的一些失败经历实际上源于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然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科技进步可以在不干扰人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的高效分类和减量化,建设无垃圾城市和智慧城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和生态文明系统的向往。
副秘书长霍金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非常熟悉国内外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和处置、危险废物处置、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等工程技术。同时,她还参与了许多国际环境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和实施。她对中国的垃圾分类充满信心。她说,“有了我们最新的设计和技术,中国的垃圾分类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不仅可以方便居民,还可以降低成本,帮助政府提高监管能力。”垃圾分类的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变化将更加彻底。各地相继出台了管理法规和措施,在全国掀起了垃圾分类的大浪潮。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也意味着中国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坚定决心。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我们能否将海外归国人员的国际先进经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系统结合起来。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精英海归“支持”发展中国特色垃圾分类体系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