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8字,读完约3分钟

这是库区,但有些人不相信。“长江在哪里?这显然是一个大湖。”

现在是一月,三峡大坝蓄水期。重庆涪陵段在库区,与高峡出平湖。向上看,这条河的大部分有1公里多宽。清澈明亮的河水,映出蓝天。绿色的河岸是随风摇曳的竹林。

清澈的水很宽,青山绵延。麻竹的海岸一望无际。它们保护水和土壤,包含水源,绿化两岸,并扎根于水的波动地带。

然而,长期以来,这里的麻竹并没有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为什么?肥沃的土地变成了竹林,但绿化并没有增加收入。

"长江两岸曾经是良田."周廷明是涪陵区南沱镇志平村的一位老人,他对土地的依恋铭刻在骨子里。

绿化长江和退耕还林都被村民所理解,没有人不支持。尴尬的是,虽然妈祖很好看,却不能增加任何收入。当地人不喜欢竹笋,他们不能加工竹笋,所以他们不能卖几美元。一年四季,竹林静静的睡在长江岸边,让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音。

库区老竹林 长出新产业(新春走基层?算算农家增收账)

“我梦想在竹林里挖出一个‘金娃娃’。”这是老周的心声,也是全村的期待。

我们不能走“割竹种粮”的老路,振兴麻竹资源才是正道。如何上菜?

“当地人不喜欢吃,你能把它卖到其他地方吗?生鲜商品销售不好,你能像我们涪陵榨菜那样做吗?”村里的一位企业家李成红(音译)想到了这个主意。

李成宏利用浙江对口支援涪陵的机会,应邀参加浙江农业博览会,并带来了试制的涪陵竹笋榨菜。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新的竹笋榨菜非常受欢迎,它很快就卖了1 空,让人耳目一新。

“2018年,它只卖出了1000多万元,2019年卖出了3000多万元。竹笋的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李成宏说,竹笋业务的年增长率超过30%,这真是一个“黄金娃娃”。

这个“金娃娃”并不是李成宏的专利。他领导建立了几个农业合作社,这让所有村民受益:公司支付,村民走出林地,每个人都为利润支付红利。

就这样,志平村的笋产业找到了出路,竹林成为了大家的共同事业,村民们“增绿增收”的梦想有了落脚点。

涪陵区水利局的干部计算过:涪陵竹林的每亩经济效益从几百元增加到3000多元,高产后可以增加到6000元。2万多亩竹笋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区20万亩竹笋产业基地,10万竹农人均增收3000多元。

"我们的收入和这岸边的竹子一样高."谈到未来,李成宏很有信心。最近,许多竹工艺和竹纤维制造企业也来谈合作。其次,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养鸡和套种竹荪的模式。

前些年,老周还不时谈起他承包的被河水淹没的土地。这一年,老周笑了,眼睛成了一条缝。“现在一定很好!”

人民日报(2020年1月26日01版)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库区老竹林 长出新产业(新春走基层?算算农家增收账)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