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庆祝一个人的生日,创造一个新的一年。在三秦大地上,欢庆新年的“传统”和“现代”正在蓬勃发展。

腰鼓、灯笼、录像带...在这个春节里,陕北有着古老的传统、新的氛围,甚至还有一种国际化的风格。

腰鼓?记忆

一进入腊月,延安穿梁沟毛的年味越来越浓。

在陕北蜿蜒的山路上,秧歌队和腰鼓阵成了陕北春节最温暖的回忆。

“秧歌和腰鼓是拜年的,也就是‘沿门’,是一种兴旺的庆典。”64岁的山旺河村民张峥(音译)在谈到“沿门而行”的传统时说:“正月敲门打闹可以保证四季平安。”

很多年前,当张峥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也是拜年的“绝对主力军”。在锣鼓声中,男人和女人穿红色和绿色的衣服,洋娃娃的小脸冻得通红。秧歌和腰鼓在黄土地上疾驰,展现了新年的新气象。

我春天去了秋来,在黄土地上“沿着门”,祝福了这些年。而“小娃娃”张君明无疑已经过了法定年龄,成为了山旺河村的村支书。经过30年的流转,这个村庄也改变了世界:20,000多亩农田流下黄沙,穿上绿色衣服,经济林遍布群山。富余劳动力创办了“黄土风”腰鼓队,并出国到秘鲁和新西兰演出。

三秦大地看贺岁(新春走基层?春节文化扫描?拜年)

灯笼?遗产

在Xi东郊的白鹿原,82岁的王薛坤一生都在做竹灯。老人拿着一把米刀,坐在马扎里,他一生都喜欢灯笼,他已经习惯了中国新年的欢乐和兴奋。

除夕之夜,王和孙家沟村的侄孙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忙着做竹灯。竹子破碎、竹条切割、编织、合拢、裱纸...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盏精美的“火葫芦”竹灯都在父辈和孙辈手中诞生了。

“关中风俗,‘侄儿拜年,叔父送灯’。燃烧的灯笼是第一个月小娃娃最期待的礼物。”40岁的王少波仍然记得小时候去叔叔家拜年的情景。”过年一进门,就一个个给爷爷、奶奶、叔叔磕头。在红色的包口袋里,我仍然期待着打灯笼。”

三秦大地看贺岁(新春走基层?春节文化扫描?拜年)

在白鹿原上,每年都庆祝新年,几代人都送灯。竹灯见证了这一温暖的景象已经有300多年了。如果说《灯》是“第一人”的话,那是“无遗产”的继承者王的作品;和爷爷一起学习艺术的王少波是王家第九代传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鹿原风景区被建在白鹿原上。王少波,以一颗明亮的心,在景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开了一家“竹灯笼”店,专门从事平日制作灯笼的艺术。

王少波愿意深思熟虑,将新思想融入旧技能。看着店里的小物件,“灯笼台灯”最有设计感,“灯笼花篮”是年轻人庆祝新年的时尚礼物...

"时代变了,灯笼变了,白鹿原也变了."王少波非常情绪化。"只有藏在竹灯里的新年祝福从未改变."

视频?流行的

相机、自拍杆、三脚架……李喜梅在飞往曼谷的航班到达之前再次检查了她的行李。在充满渴望的旅程中,有一个“关键事件”——录制一段视频,向家中的老人致以新年的问候,并从国外传递美好的祝愿。

两年前,李喜梅嫁给了她的丈夫,并在Xi安定居。不久前,正值冬天,我身边的几个姐妹计划在春节期间出国旅游。他们多听了,这对年轻夫妇也感动了他们。

在农历十二月底离开之前,这对夫妇回到了他们在渭南的家乡。“如果你赶不上除夕,你会提前向你的祖父母致敬。”

祖父母是李喜梅最关心的问题。几年前,当她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每年除夕夜,她都会想起家里那些弹出信息的社交团体。让我们在视频小组中聊天,并向我们的长辈致以新年的问候。祖父母非常时髦,他们已经学会了发红包;套了一堆年轻人,红包都是“秒灯”。

三秦大地看贺岁(新春走基层?春节文化扫描?拜年)

“每次我回到中国度假,我都会告诉我的祖父母我的留学生活。”李喜梅喜欢摄影、图书馆的壁画、年轻人在沙滩上冲浪以及为美国室友制作的火锅..."祖父母年纪大了,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向往."

如今,老年人出国不方便,所以李喜梅拿着相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段旅程。“我还想邀请几家中国商店站在镜头前,送上中国新年的祝福。”李喜梅还在春节期间制作了一个充满泰国风格的新年视频。"送回去,爷爷奶奶一定会喜欢的!"

三秦大地看贺岁(新春走基层?春节文化扫描?拜年)

“新年的新气象,新人的新方式。”李喜梅笑着说:“传统的中国年也有国际模式!”

人民日报(04版,2020年1月26日)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三秦大地看贺岁(新春走基层?春节文化扫描?拜年)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