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24字,读完约11分钟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年的味道越来越浓。

春节作为家庭团聚的传统节日,几千年来承载着亿万中国儿童团聚的渴望。目前,几乎所有的离境都是朝着家的方向;在异国他乡的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期待的目光。

然而,所有美好愿望的实现都必须以“能买到票”和“你买回家的票了吗?”它也成为同事和朋友之间的一种流行问候。

每当春节回家,一年一度的电视剧《抢票》就会如期上映:从设置闹钟到半夜盯着手机,早上在火车站排队,然后去各种售票软件筛选朋友...为了买票,人们尽了最大努力,用尽了一切办法。尽管如此,许多人仍然觉得很难买到票。因此,他们开始转向“黄牛”。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说到“黄牛”,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反感,有些人甚至会义愤填膺地谴责他们囤积门票、高价倒卖的可耻行为。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黄牛党的力度,春运购票的制度和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但黄牛党却一次又一次地“春风得意”,像一个“不死的小强”。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黄牛”的顽强生命力从何而来?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下。

1

“黄牛”,又称“黄牛党”,俗称“卖票人”。《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使用不正当手段抢购商品和门票,然后以高价出售牟利的人。

“黄牛”一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用来形容那些像“黄牛”一样混乱的投机者;根据另一项声明,黄牛每年换两次毛,有许多硬毛,这意味着“赚取毛利”。国外也有类似的团体,在一些欧洲国家被称为“白牛党”,在美国被称为“黄牛党”。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纵观历史,"黄牛"一直存在于你我周围:解放前,他们卖黄金,改革开放前,他们卖缝纫机,自行车,电视和其他门票。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的门票销售范围越来越广,从剧院票、音乐会票、球票到火车票、电影票、景点票,甚至医院登记表、北上广的车牌和一些爆炸品都在他们的“范围”之内。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通常,在2012年1月,iphone 4s手机在mainland China上市的第一天,就被许多“黄牛”抢购、囤积和垄断,这导致苹果暂时停止在实体店销售iphone 4s手机。

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其他领域,类似的事件更为常见,比如在一家排名前三的医院门口卖专家号码的黄牛,以及大量黄牛在一位流行歌手的演唱会场地外卖票。

很多人认为“黄牛”之所以无处不在,经久不衰,是因为相关部门的控制不到位。然而,在我看来,“黄牛”现象更像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一个行政范畴。客观地说,有三种经济现实为“黄牛”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首先,某些领域的供应短缺和价格限制。

无论是登记表、演出票还是春节火车票,都有明显的供不应求、价格有限的特点。受这两个特点的影响,“黄牛”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妨建立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它。以春节火车票为例,从上图可以看出,每年春节期间火车票的供应都处于饱和状态。虽然线路的增加使供应规模增加,但与需求旺盛的一方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为供给曲线S几乎是垂直的,基本上是无弹性的,市场均衡完全取决于需求曲线D。在需求方面,由于农民工、学生、探亲访友和游客的汇聚,近年来中国春节人数逐年增加,使得需求曲线从d1向d2移动。从理论上讲,随着需求的增加,火车票的均衡价格也应该从p0上升到p1,但在相关部门的价格控制下,票价总是限制在p0以内。此时,实际市场需求将是q1,这大大高于q0的供应量,导致(q1-q0)许多渴望回家过年的人不惜高价买票,于是“黄牛”应运而生。从这一点来看,只要供应短缺,价格有限,“黄牛”就会有一个活生生的空.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第二,“配给制”仍然存在。

“配给制”是指在一定限度内将物资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这在许多国家物资短缺时期很流行。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自1955年以来,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票时代”。食物、布料、香烟、火柴……几乎所有的民生物资都要靠票来供应。从本质上讲,“配给制”仍然属于供给不足的范畴,但“黄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城市居民可以带着额外的钞票到自由市场去交换食物或鸡蛋,或者直接把它们换成硬币;那些拿到钞票的人可以换成其他材料。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进入市场经济后,虽然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配给制”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和特殊行业,这些行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数量有限,有时只出售或给特定的群体,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配给制”。

例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些演出会给某些特定的人一定数量的票,但他们可能不是很想看;相反,许多没有机会买到票的人想亲自体验一下。这时,“黄牛”有机会创收。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将票源转移给有需要的人,同时为自己赚取利润。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第三,一些企业的价格歧视。

一般来说,所谓的价格歧视是指商家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出售相同的商品。例如,在著名大学的礼堂里经常有精彩的表演,如歌剧和音乐会,这不亚于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这样的专业场所。然而,礼堂的票价比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票价低得多,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最初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福利,但吸引了许多校外人士“搭便车”。为了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礼堂规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买到几十美元的低价票,而非老师和学生应该买更高价格的票。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这是典型的价格歧视,也为“黄牛”的养殖创造了便利条件。具体来说,为了降低购票成本,非在校人群转向充当中介的“黄牛”;除了“黄牛党”,学校里的一些学生也开始兼职做“黄牛党”,以赚取一些生活费用,并以适当的提价出售自己的票,各方都可以获利。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总而言之,正是供给短缺和价格限制、“配给制”和价格歧视这三种力量促成了“黄牛”的繁荣,但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2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存在是合理的。”就“黄牛”而言,虽然没有正常的经济活动,但可以在市场上长期生存,证明了“黄牛”的合理性。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网上购买火车票的情况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尽管人们不必熬夜排队,但他们仍然必须盯着手机才能买到票。网速快的人往往更容易买到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需求比那些没有买到票的人更大。

总之,那些因为排在队伍前面或网速更快而买票的人不一定是最渴望买到票的人。

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当小李把他买的票交给小王时,他自己的情况不会明显恶化,但小王的情况会因此变好,即所谓的“帕累托改进”。可是,小李手里的票能平白转给小王吗?或者怎么把它转给小王?这时,需要“中介”的作用,“牛”出现了。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因此,情节被改写为:

也就是说,由于“黄牛”的存在,一些票被分配给最需要的人,这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更好地分配有限的供给资源,而“黄牛”也是利益的追求者。既然它们起到了“资源配置助推器”的作用,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此外,在其他领域,“黄牛”也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改善消费者福利、节约购买者机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目前很多医院都实行了人数限制制度,这使得很多急病患者因为得不到专家的人数而错过了最好的就诊机会,从而延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时,“黄牛”的出现为迫切需要登记的病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只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这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黄牛”也赚到了收入。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读完这篇文章,有人可能会问:"黄牛"提前囤积了大量的限量供应,这进一步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请注意,医院里的“黄牛”并没有生病,表演活动中的“黄牛”也不想看表演。春节火车票中的“黄牛”也不打算乘坐那趟火车。尽管他们囤积的有限供应提高了价格,但它最终还是落到了真正需要它的人手中。因此,从结果来看,“黄牛”并没有使供应短缺的情况恶化。因此,“黄牛”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3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黄牛”仍然像街鼠一样尖叫。为什么?

仅仅因为他们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公平”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方面,公平可以指人们在在先机会面前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平等可以指事后分配的平等和公正。然而,“黄牛”的出现对事前的机会平等和事后的分配公平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让我们从前者开始。

还是以春节火车票为例,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买不到票,但是不管是哪一班火车,“黄牛”总是可以提前储票的。这足以反映出广大市民和“黄牛”在购票问题上面临着不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事实上,传统的“黄牛”之所以能买到票,取决于通宵排队或“寻找关系”。那时,因为他们不受实名制的限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囤积一篮子票。如今,随着实名制和网上售票,“黄牛党”通过专门的软件和“插件”等渠道不断刷新铁路售票网站,导致大量车票被提前锁定,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乘客公平购票的权利。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更有甚者,大量的门票在投放后没有支付,这导致了门票公布后的大量锁定返回。为了尽可能地掌握票源,“黄牛”在使用软件时往往设置的票数远远超过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列车出现空负荷。这也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后者说。

众所周知,正常的商品交易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而“黄牛”的介入意味着原本属于买卖双方的利益应该再由一个参与者来分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事后分配不公的加剧,损害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的福利。

例如,在周杰伦的同一个演唱会上,小刘花了1000元从官方渠道买票。由于小张没能买到票,他不得不花1500元从“黄牛”手里买了一张和小刘一样面值的票,“黄牛”手里的票不是从官方渠道买的,而是通过某种特殊关系以较低的价格买到的。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在这个过程中,小张比小刘多多付了500元,但“黄牛”却赚了这500多元,小张的消费者剩余和卖家的生产者剩余都受到了损害。从长远来看,“黄牛党”的倒卖活动损害了各方利益,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甚至容易滋生投机的社会风气,间接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4

此外,猖獗的“黄牛”很容易导致寻租、欺诈、社会不满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而上面讨论的“黄牛”存在的合理性也必须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黄牛”不会要价过高而制造假货。

如果一些不择手段的“黄牛”试图提高价格或提供假票,这将不会改善资源的配置,而是使有需要的人更加负担不起,使购买假票的人遭受更大的损失。这不像加剧市场供需紧张那么简单,而且还会违反法律。例如,《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以下罚款。”

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情况。

正因为如此,“黄牛”一次次成为众矢之的,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整顿“黄牛”的力度,努力为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但是,如果这个社会没有“黄牛”,我们还能买到票吗?

我想很多人害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尤其是那些视“黄牛”为最后救命稻草的人,如果还不能从官方售票渠道买到票,他们应该向谁求助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篇名为《我爱卖票人》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感人:

因此,如果我们想让每一个在异国他乡挣扎的流浪者回家团聚一年,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付一夫 :扯不断的乡愁 打不死的“黄牛”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