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9字,读完约4分钟
受欧洲市场需求的驱动,中国光伏产业始于2005年左右。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产业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已形成从高纯硅材料、硅锭/棒/片、电池片/组件、光伏材料辅助材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为向智能光伏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内需导向取代出口导向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发展初期是外向型的。自2011年以来,在欧美光伏双反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光伏产业开始关注国内市场。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53GW,是2016年的1.5倍,2015年的3.5倍,2014年的5倍,2013年的4倍。累计装机容量为130千兆瓦,占世界总量的32%,创历史新高。截至2019年,中国累计并网光伏发电装机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和中国工商研究院
(2)生产和制造的全球布局
除中国大陆外,中国光伏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亚太地区的产品制造配套体系也相对完善。为了应对欧美贸易保护,提高生产效率,贴近本地市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光伏企业自2012年开始“走出去”,积极实施全球产业布局规划,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和海外企业并购等方式,采取本土化生产战略。加快国际光伏生产模式的演变。
在海外投资初期,中国光伏企业大多是投资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零部件制造商。从2016年开始,随着中国海外零部件工厂的运营逐步步入正轨,企业投资的重点开始延伸到上游电池芯片的制造。
资料来源:中国光伏产业协会和中国商业工业研究院
(3)上游企业向下游扩张
目前,我国光伏补贴政策已从初始安装补贴转变为电价补贴,这意味着传统光伏制造企业不仅需要在新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具备向应用领域拓展的能力,快速提升电站建设和市场开发的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电站项目规划、建设、评估和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一方面,通过电站的建设,光伏组件产品的销售将得到提振。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制造业利润的下降,我们应该采取业务多元化战略,通过电站投资和运营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
(4)应用市场开发的多元化
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应用呈现出广阔的领域和多样化的趋势。满足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之外,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以及与建筑相结合的离网光伏系统也将迅速崛起。
根据《太阳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国政府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光伏发电的多元化应用。首先,它促进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二是优化光伏电站布局,创新建设方式。第三,启动了多种光伏扶贫方式。
(5)低端竞争转向高端竞争
随着生产能力的逐渐释放,技术积累导致了产品效率和成本差异的逐渐扩大,使得企业利润开始出现分化。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整体上高度集中。随着光伏产业向高端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资源将进一步集中到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将通过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实现产品或成本差异化,并带来超额利润。
(6)加快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在未来,高效率和可靠性不是衡量光伏产品的唯一指标。智能化、轻量化和与建筑相结合的要求将使产品更加多样化,更适合各种应用和安装条件。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未来全球光伏制造虚拟工厂是当前产业升级的主要趋势。随着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光伏制造将更加接近半导体的精密制造,产品集成度将不断提高。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2020年中国光伏市场发展分析:内需导向取代出口导向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