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7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济南6月19日电:严格惩处违规招生行为,严格遵守教育公平底线

新华社记者肖海川

教育招聘,为了选拔人才,慎重选择人才。但是,最近一些地方暴露出往年教育招考中的冒名顶替、考生学生证造假等不良事件,表明相关领域的关键环节仍存在漏洞。为了捍卫教育招聘的公平性,我们必须依靠最仔细的调查、最彻底的问责和最有力的惩罚。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以高考为例,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试题,同样的标准,都是为了尽量消除外在因素的差异,尽可能地表现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的今天,对公平的追求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血液中。无论是假冒还是篡改身份,都会破坏和污损这种公平性。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学生身份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对象。有些人把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商品,或者利用它,或者私下给予和接受它,或者等待价格。众所周知,欺诈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有用的,但最终它只能是一个空,留下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多重悲剧。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要打击非法招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批判之眼”。例如,据媒体报道,近两年来,山东14所高校公开取消了270多人的学历,其中近9人涉嫌冒名顶替。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学生的信息进步。通过大数据比较,筛选出一组姓名和号码相同的可疑人员。尽管学术证书已经颁发了十多年,但并不是所有的证书都注明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且“李鬼”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然而,不管事后的补救措施有多微妙,它都无法修复生活的不完美。打击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关键是管理好学生原籍的档案变更和户籍转移。抓住这两点,如果你想利用假文件和假身份逃脱惩罚,你只能更快地揭露假线索。对于教学单位来说,有效地甄别学生的身份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声誉。

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对假冒和篡改身份的处置不应止于取消学历,而应作为一个例子进行彻底研究。目前,离2020年夏季高考还有不到20天,这承载了太多不同的含义和期望。只有用重典严惩欺诈成本,用公开透明遏制绝望冲动,教育招聘才能真正成为利己主义的禁区,社会才会更加公平,人才才会自然成长。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新华时评: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