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兰州4月14日电摆脱贫困的“通渭路”——来自甘肃省贫困县的报道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和王明西

甘肃中部的苦荒地是世界上最好的。在甘肃省定西这片干旱而苦涩的土地上,随着脱贫的倒计时,这片土地将彻底“重生”并摆脱贫困。

行业对家庭有信心看到实际结果,增加收入

在过去的五年里,定西市通渭县减少了26,500户贫困人口和122,800人。目前,通渭县仍有1.5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89%,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

通榆县委书记邵志刚说:“脱贫致富,归根到底是发展工业。”

告诉群众比告诉群众好。2013年,同伟从山东引进一家公司,推动当地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每户种植3亩金银花,高产后年收入超过15000元。2017年,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金银花种植在通渭得到广泛推广。

“金银花扶贫”让湘南镇黑石头村村民王建忠摘下了他的“贫困帽”。他在这家公司的苗圃基地工作,自己种了3英亩金银花,挣了两份收入。

“通榆县特别注重特色产业的覆盖,努力使贫困家庭拥有主导产业和稳定的增收渠道。”通渭县常委徐斌科表示,拥有固定卡的贫困家庭平均家庭人口为4.7人。如果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和一两个辅助产业,每户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摆脱贫困的“通渭路径”——来自甘肃深度贫困县的报告

平石头村的贫困家庭王三龙是工业扶贫的受益者。2017年,当地政府免费为他引进了一头基础母牛,他用贷款又买了一头。现在,他有六头基础牛,其中两头很快就会被放生,售价超过2万元。在两个多月里,他的3亩金银花也将进入采花季节。如期摆脱贫困不是问题。

摆脱贫困的“通渭路径”——来自甘肃深度贫困县的报告

干部帮助“国家”更有力地摆脱贫困

要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艰苦的战斗取决于干部。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的6713名扶贫干部正在帮助通渭前线。

马营镇华川村居民工作组组长和76岁的贫困户许站在棚子里领着一家人。“‘牛生牛,钱滚钱’。去年,你卖了两万多元的小牛。如果你今年卖出更多的小牛,你会赚得更多。徐叔,你得伺候这些‘摇钱树’。”

34岁的马金龙是养牛专家。我父亲是一个很大的养牛人,他从小就知道“养牛可以赚钱”。

2018年,马金龙带领村里的贫困家庭到其他地方学习观察。看到大规模的养牛场,听到农民的致富经验,贫困家庭被“感动”。

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20多个贫困家庭免费引进了一头基本奶牛,政府还修建了青贮饲料池,并分发了干草切割器。

“牛的嘴宽,蹄圆,线条好,脂肪多,生长快,是很好的品种。”马金龙说,他帮助贫困家庭精心挑选“富裕奶牛”并教授养牛技术。

今天,华川村有29户贫困户养牛,平均3.5户。马金龙和村干部还指导村民们重新种植牧草。一池草料可以喂养几头牛几个月,节省下来的劳动力也可以在附近工作。

龙头企业确实有助于摆脱贫困,增强信心

通渭县扶贫办主任连表示,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落地生根,为通渭县持续增收、防止返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昌家河镇艺声村,山上和山脚下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去年,通威企业家常海增回到家乡创业,依托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成立了复兴德农牧合作社,在一个田园式的综合体中建设了一个千亩山楂园。现在,合作社已经以各种方式吸收了100多名工人。

春天开花,夏天落叶,秋天结果。常海正对山楂园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今年秋天,将有400亩山楂树,我们将在未来生产山楂饮料,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一批批通渭企业家回到家乡创业,开办了扶贫作坊。事业有成的李维龙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通渭成立了一家服装公司,吸纳了170多人稳定就业。

目前,通渭县已建成31个扶贫车间,带动了近1000名农民工,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行业发展有路子,干部群众都在‘国家’里,龙头企业真的帮了忙,这就为童羽的高质量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邵志刚说道。

来源:BBC新闻网

标题:摆脱贫困的“通渭路径”——来自甘肃深度贫困县的报告

地址:http://www.0bbc.com/xbglxw/14268.html